2050年---FAO :全球糧食產量必須增加70%,才能養活全球91億人口
2050年---亞洲開發銀行:南亞氣候變化威脅飲水糧食安全
---阿富汗、孟加拉國、印度和尼泊爾
---南亞地區的玉米將減產17%,小麥減產12%,大米減產10%
2030~2040年---世界乾旱饑荒
>>1943年中国广东大旱。严重粮荒,台山县饥民死亡15万人
>>1943年中國河南省大旱 ,300萬人餓死 ,300萬流民西出潼關
>>1943年孟加拉飢荒 ,估計300萬人死於飢餓
>>1929年中国陕西大旱。940万人受灾,死者250万人
>>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15省受旱,“啮草嘬土,饿殍载道,民食观音粉,死徒甚多”
>>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持续受旱4~6年,旱区“树皮食尽,人相食”
2040年---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国華北平原地下水可能枯竭
---華北平原人口約1.2億,糧食產量佔全國總產量1/10
2040---JamesLovelock :地球大災難=洪水乾旱饑荒
---人類將面臨前所未見的大遷徙
---中國工業活動頻繁,糧食短缺,將不適合人類居住
---部分撒哈拉沙漠會移至中歐,達巴黎甚至柏林
---俄羅斯會向西伯利亞殖民,孟加拉會被洪水淹沒
---南歐和東南亞的人將湧到加拿大、澳洲和英國等國家求生
2030年---麥肯錫總裁鮑達民 :全球水供應將出現40%以上缺口
2030年---亞銀顧問Arjun Thapan :水的需求會比供給多出40%
---亞洲80%水用於灌溉農田,10%到15%是工業用水,水短缺可能對食物供給產生嚴重影響
2025年---聯合國 :旱災不斷 70%土地沙漠化
2018~2019年---IRRI :全球稻米每年短缺1500萬公噸
2015年---英國經濟學人 :全球糧食庫存將耗盡
2015年---FAO :糧食危機
2010.8.19---2010年糧食安全風險指數(The FoodSecurity Risk Index 2010)
---由英國風險管理顧問公司Maplecroft,以及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根據12項要素判定。 判定標準包括榖物產量、每人平均國內生產總值、極端天氣發生風險、農作物品質、糧食分派的基礎設施、衝突,以及政府效率。
---共10個國家被列為「極度」高風險:阿富汗居首,接著是剛果民主共和國(DRC)、蒲隆地(Burundi)、厄利垂亞(Eritrea)、蘇丹(Sudan)、衣索比亞(Ethiopia)、安哥拉(Angola)、賴比瑞亞(Liberia)、查德(Chad),以及辛巴威(Zimbabwe)。
2010.1.19---Gwynne Dyer :暖化→糧荒→戰禍
---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一度,糧食產量將減少一成
---全球平均溫度上升兩度,印度糧食減產1/4,中國減產38%
2010.1.11---IRRI :亞洲米價每公噸600美元
---稻米主要產國印度和菲律賓旱澇成災
---2018~2019年全球稻米每年短缺1500萬公噸
---2009~2010年全球稻米儲量1億2110萬公噸
---2007~2008年全球稻米儲量1億1080萬公噸
2009.11.17---FAO :2009年世界糧食不安全狀況
---全世界有 31 個國家糧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急需緊急援助
---全球飢餓人口估計達 10.2 億
---亞洲太平洋地區飢餓人口約為 6.42 億
---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飢餓人口約為 2.65 億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飢餓人口約為 5300 萬
---中東和北非地區飢餓人口約為 4200 萬
---發達國家飢餓人口約為 1500 萬
2009.9.13---中国杂交水稻每年为世界多养活七千万人
2009.9.11---袁隆平 :雜交水稻為確保世界糧食安全的得力工具
2009.5.10---台灣糧食自給率 30.6%
2008年---美國農務部 :全世界糧食存庫率14.6%
2008年---各主要產稻國家的產量:
國家 生產量(稻穀,公噸)
中國 193,354,175
印度 148,260,000
印尼 60,251,072
孟加拉 46,905,000
越南 38,725,100
泰國 31,650,632
緬甸 30,500,000
菲律賓 16,815,548
巴西 12,061,465
日本 11,028,750
2005年---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業統計資料庫,各大洲稻米產量如下:
地區 稻作面積(公頃) 生產量(稻穀,公噸)
全球 153,511,755 614,654,895
非洲 9,130,990 18,565,960
亞洲 135,657,614 556,018,828
歐洲 565,249 3,235,900
北美洲與中美洲 2,061,010 12,431,243
大洋洲 58,300 451,300
南美洲 6,038,592 23,951,664
2003年---統計全世界的稻作產量高達5億8900萬噸。在亞洲就有5億3400萬噸的產量。而全世界稻田總面積可達150萬平方公里。目前,最大的稻米出口國為泰國。
1973年,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成功用科學方法產出世界上首例的雜交水稻,因此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1959年---黃耀祥培育了中國第一個矮稈良種「廣場矮」
==============
稻是人類的主要糧食作物,據知目前世界上的稻屬植物可能超過14萬種,而且科學家還在不停的研發新稻種,因此稻的品種究竟有多少,是很難估算的。作為糧食的主要有非洲米(即光稃稻)和亞洲米種,不過較簡明的分類是依稻穀的澱粉成份來粗分。稻米的澱粉分為直鏈及枝鏈兩種。支鏈澱粉越多,煮熟後會黏性越高。
秈稻(Oryza sativa hsien):有20%左右為直鏈澱粉。屬中黏性。秈稻起源於亞熱帶,種植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生長期短,在無霜期長的地方一年可多次成熟。去殼成為秈米後,外觀細長、透明度低。有的品種表皮發紅,如中國江西出產的紅米,煮熟後米飯較乾、鬆。通常用於蘿蔔糕、米粉、炒飯。
粳稻(Oryza sativa keng):粳稻的直鏈澱粉較少,低於15%。種植於溫帶和寒帶地區,生長期長,一般一年只能成熟一次。去殼成為粳米後,外觀圓短、透明(部分品種米粒有局部白粉質)。煮食特性介於糯米與秈米之間。用途為一般食用米。
糯稻(Oryza sativa var glutinosa):支鏈澱粉含量接近100%,黏性最高。又分粳糯及秈糯,粳糯外觀圓短,秈糯外觀細長,顏色均為白色不透明。煮熟後米飯較軟、黏。通常粳糯用於釀酒、米糕。秈糯用於八寶粥、粽子。
稻米的營養價值高,
其主要營養成分是:蛋白質、糖類、鈣、磷、鐵、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
米的種類以加工過程做簡單區分
糙米:稻穀去除後之稻米,保留了八成的產物比例。營養價值較胚芽米和白米較高,但浸水和煮食時間也較長。
胚芽米:糙米加工後去除糠層保留胚及胚乳,保留了七成半的產物比例,是糙米和白米的中間產物。
白米:糙米加工後去除糠層,去除胚,保留胚乳,保留了七成的產物比例。市場上最主要的類別。
預熟米(改造米):將食米經浸潤、蒸煮、乾燥等處理。
發芽米:由糙米發芽而成。稻穀去穀,經超音波洗淨,去除表面雜質,再以溫水發芽18至22個小時,以低溫烘焙而成。
營養強化米:食米添加一種或多種營養素。
速食米:食米經加工處理,可以開水浸泡或經短時間煮沸,即可食用。
有機米:水稻栽種過程中,不施用化學合成農藥及化學肥料,採有機式(以天然萃取物或浸泡汁液防治病蟲害、施用有機肥料等)管理,種植生產的稻米,經加工所得的食米。
免淘洗米:不用淘洗就可以直接煮成米飯
條類米製品
米粉:歷史悠久,可追索至魏晉南北朝的食品。當時中國南方盛產稻米,而米粉因攜帶、食用方便而流行,有湯米粉及炒米粉等吃法。
米線:與米粉相似,但作法不同。以中國雲南的過橋米線為源,亦最為著名。
餌絲:中國雲南食品,沒有米線的滑溜。一般滇西和滇西北人比較愛好吃餌絲,而滇東滇中一帶比較喜歡米線。著名的餌絲是騰衝餌絲。
金邊粉:金邊是柬埔寨首都的名稱,現時金邊粉也成為越南菜和泰國菜的一部份。
檬粉:檬粉形狀與中國的米線一樣,在越南語中是米粉的意思。以撈檬粉較為著名。
賓海:越南美食之一鮮銀絲米粉繞成薄片形狀,用生菜、香菜草、花生米、烤肉、甘蔗蝦等包起來蘸魚露吃,著名賓海併盤有烤肉、烤海鮮、蔗蝦、春卷,一次可以品嘗多種越式美食。
酹粉(俗寫作瀨粉):中國廣東地區的食品,經常伴叉燒和燒鴨等燒味,如:叉燒瀨、賓巾(Banh Canh)在越南語中是瀨粉的意思。
河粉(或稱沙河粉):源自中國廣州沙河,最著名的為乾炒牛河及生牛肉沙河粉。河粉亦在東南亞相當普遍,Pho(近似念成「火」)在越南語中是河粉的意思。
粿條(又稱粄條或粿仔條):泰國米製品,與河粉相似,Hu tieu(近似念成「好雕」)在越南語中是粿條的意思
加工類米製品
鍋巴:煮飯時鍋底微焦,全乾的部份。炸鍋巴來做菜,也相當有名。四川菜中就有一道鍋巴肉片。
米香(華南地區稱米通,又稱爆米花):不加水,只用高溫使米膨脹。一般以混合糖的製法為主,近年亦有朱古力、花生味等口味。參看:爆米香-製作流程
米花糖:與米通相似。一般以棒狀或條狀售賣。
米糕:參看:南方澳廟口米糕
米餅:包括雪米餅、香米餅、仙貝及嬰兒吃的牙餅等。
米菓:日式米餅。把剩下的米,搓成塊狀拿去炸,之後加上海苔粉。
腸粉(又稱拉腸、布拉腸、豬腸粉):廣東小吃,傳統以碎肉、魚片、蝦仁為餡。也是港式酒樓常見的點心,一般常見的以鮮蝦腸粉、牛肉腸粉和叉燒腸粉為主。香港傳統粥店則會提供炸兩滑腸粉,是在腸粉內包上油條;粥店也有淨腸粉,也是一種街頭小吃,經常配以甜醬、辣醬、芝麻食用。
蘿蔔糕:中國南方的菜色。將蘿蔔切絲後混入米漿蒸製成的料理。
粿:甜粿、芋粿、紅龜粿、草仔粿、菜頭粿、碗粿、發粿,常為民俗祭祀食品。
壽司:(日語平假名:すし,sushi,也作「鮨」或「鮓」)傳統日本食品,主要材料是用醋調味過的冷飯(簡稱醋飯),再加上魚肉、海鮮、蔬菜或雞蛋等作配料。
其他:
米苔目、麻糬、竹筍包、豬血糕(又稱為米血或米血糕)
糯米食品
湯圓(中國南方稱湯圓或湯糰,北方多稱元宵):是一種中國節日的食物,一般在元宵節前後入湯或糖水裡拌吃。湯圓煮後湯比較清,元宵煮後湯比較濃,因此喝湯如同喝糯米面粥。
糍粑(朝鮮、韓國稱打糕,日本稱鏡餅):以煮熟的糯米飯入石臼以木棒捶打而成,廣泛分布於東亞各地。製作完成後就在水裡保存,防止裂開。可存放半年或更久。烹制時可用油煎、火烤、爆炒等。變軟後浸入打散的雞蛋再烹制效果更佳。
糯米雞及珍珠雞:一種中國廣東點心,糯米雞由於份量較多較易飽滯。因此,近年數十年的廣東酒樓推出材料相同,體積卻只有幾分之一的珍珠雞。
粽子:中國端午節傳統的食品,相傳粽子的發明與古代中國詩人屈原投江有關。粽子使用箬竹葉或蘆葦葉包裹糯米或黃米和其他輔料如棗、豆沙、火腿等,隔水煮熟而成。
筒仔米糕:台灣各地的糯米類小吃,與油飯類似,但卻是在竹筒或鐵罐中炊煮而成,口味濃郁。
年糕:中國各地均有不同口氣的咸甜口味年糕,以糯米粉製成。(所謂日本年糕和朝鮮年糕,實際上是打糕)
糯米腸(又稱米腸):一種結合香腸和糯米的小吃,將調味後的糯米塞入洗淨後的豬大腸,成為攜帶方便的糯米腸。
黑糯米食品:黑糯米又稱紫米,常被用於冷熱甜品中,而其營養價值也較高。
酒釀(又稱醪糟):用糯米飯加入酒藥(由米和食用真菌製成)發酵而成。另一普遍吃法是加入湯圓成「酒釀湯圓」(又稱酒釀丸子)。
糯米糍:用糯米粉團,通常會包入豆沙或蓮蓉的餡料。
糖不甩:用糯米粉團,沾上糖漿、花生碎和芝麻。
其他:
糯米糕、糯米卷
米飲料
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出產的三花酒、
浙江省出產的加飯酒、黃酒、女兒紅、
四川甜米酒都是用稻米釀製的,部份酒類亦有以糯米釀成的。
米酒也是台灣家庭料理不可或缺的要角
日本米酒類的清酒
米漿則是一種冷熱皆可的飲料,製法與豆漿相似,一般是將米浸泡5、6個小時,將米炒過與芝麻等再加水及糖煮沸而成,米漿也是河粉、腸粉等的製作程序之一
公告
- Jun 29 Wed 2011 06:32
米食加工製品
- Jun 25 Sat 2011 06:05
anaerobic digestion厭氧消化工廠---廚餘發電
2020年---厭氧消化工廠營運商BiogenGreenfinch行政總裁巴克 :將有百多座大型商用工廠在鄉村及市郊興建,每座工廠的成本至少要1000萬鎊。
---英國環境部 :這個行業可向近100萬個家庭提供足夠的能源
---德國興建1000座新工廠
2011.6.17---英國大力發展廚餘發電 首座厭氧消化工廠建成
---英國大型垃圾處理公司Biffa在斯塔福德郡坎諾克開設價值2400萬英鎊的全英國首座“超級”工廠。該工廠有兩個足球場大小,可以把12萬噸垃圾轉化成6兆瓦電力,足可在一天24小時給6000個家庭供電
2006年---欧盟商业运行的或正在建设的工厂数量达到124,垃圾处理量达到400万吨/年
---在欧洲国家厌氧发酵处理厂的收费35~50欧元/吨垃圾
2006年---法国Lille,年处理有机垃圾108600吨
2005年---欧盟约有74个工厂在运行,用于处理分类的有机生活垃圾或混装垃圾。
2000年---德国 Lemgo,年处理有机垃圾38000吨
1999年---欧盟有53个厌氧消化工厂年处理100万吨混合或分类的有机生活垃圾。
1999年---德国Heppenheim,年处理有机垃圾33000吨
1994年---BRV厌氧消化工艺在瑞士的Baar成功建设了第一个利用该工艺的有机垃圾处理厂,年处理有机垃圾18000吨
1919年---Biffa成立於溫布利由理查德亨利
http://www.biogen.co.uk/
BiogenGreenfinch
http://www.biffa.co.uk/
biffa
厌氧消化的优点是有机质经消化产生了能源,残余物可作肥料。厌氧消化开始用于废物处理,现在厌氧消化已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工业废水处理、城市垃圾的处理及潜在能源的开发、作燃料与动力、并且已建立了大规模的厌氧消化工厂。
厌氧消化的生化阶段
第Ⅰ阶段 水解产酸阶段
污水中不溶性大分子有机物,如多糖、淀粉、纤维素、烃类(烷、烯、炔等)水解,主要产物为甲、乙、丙、丁酸、乳酸;紧接着氨基酸、蛋白质、脂肪水解生成氨和胺,多肽等(所以有的书又把水解产酸分为二个阶段)。
第Ⅱ阶段 厌氧发酵产气阶段
第Ⅰ阶段产物甲酸、乙酸、甲胺、甲醇等小分子有机物在产甲烷菌的作用下,通过甲烷菌的发酵过程将这些小分子有机物转化为甲烷。所以在水解酸化阶段COD、BOD值变化不很大,仅在产气阶段由于构成COD或BOD的有机物多以CO2和H2的形式逸出,才使废水中COD、BOD明显下降。在酸化阶段,发酵细菌将有机物水解转化为能被甲烷菌直接利用的第1类小分子有机物,如乙酸、甲酸、甲醇和甲胺等;第2类为不能被甲烷菌直接利用的有机物,如丙酸、丁酸、乳酸、乙醇等,不完全厌氧消化或发酵到此结束。如果继续全厌氧过程,则产氢、产乙酸菌将第2类有机物进一步转化为氢气和乙酸。
第Ⅱ阶段生化过程是产甲烷细菌把甲酸、乙酸、甲胺、甲醇等基质通过不同途径转化为甲烷,其中最主要的基质为乙酸。
厌氧消化的发酵条件控制
营养与环境条件
厌氧要求有机物浓度较高,一般大于1000mg/L以上。所以厌氧适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和污泥处理。和好氧生物处理一样,厌氧处理也要求供给全面的营养,但好氧细菌增殖快,有机物有50~60%用于细菌增殖,故对N、P要求高;而厌氧增殖慢,BOD仅有5~10%用于合成菌体,对N、P要求低。 COD∶N∶P=200∶5∶1或C∶N=12~16 (好氧COD∶N∶P=100∶5∶1) 厌氧过程对环境条件要求比较严格: Ⅰ、氧化还原电位(φE)与温度 氧的溶入和氧化态、氧化剂的存在:Fe3+、Cr2O72-、NO3-、SO42-、PO43-、H+会使体系中电位升高,对厌氧消化不利。 高温消化——500~600mv,50~55℃ 中温消化——300~380mv,30~38℃ 产酸菌对氧还—还电位要求不甚严格+100~-100mv 产甲烷菌对氧还—还电位要求严格<-350mv Ⅱ、pH及碱度 pH主要取决于三个生化阶段的平衡状态,原液本身的pH和发酵系统中产生的CO2分压(20.3~40.5kpa),正常发酵pH=7.2~7.4,有机负荷太大,水解和酸化过程的生化速率大大超过产气速率。将导致水解产物有机酸的积累使pH下降,抑制甲烷菌的生理机能,使气化速率锐减,所以原液pH=6~8,发酵过程有机酸浓度不超过3000mg/L为佳(以乙酸计)。 HCO3-及NH3是形成厌氧处理系统碱度的主要原因,高的碱度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一般要求碱度2000mg/L以上,NH3浓度50~200mg/L为佳。 Ⅲ、毒物——凡对厌氧处理过程起抑制和毒害作用的物质都可称为毒物,无机酸浓度不应使消化液pH<6.8;不应高于1500mg/L,其它阴离子浓度参见 P148表9-2。
工艺操作条件
Ⅰ、生物量——大小以污泥浓度表示,一般介于10~30gvss/L之间,为防止反应器中污泥流失,可采用装入填料介质使细菌附着挂膜,调节水流速度或污泥回流量。
Ⅱ、负荷率——表示消化装置处理能力的一个参数,负荷率有三种表示方法:
①容积负荷率——反应器单位有效容积在单位时间内接纳的有机物量kg/m3·d。
②污泥负荷率——反应器内单位重的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接纳的有机物量kg/kg·d。
③投配率——每天向单位有效容积投加的材料的体积m3/m3·d。
投配率的倒数为平均停留时间或消化时间,单位为d(天),投配率池可用百分率表示。
负荷率的影响:
①当有机物负荷率很高时,营养充分,代谢产物有机酸产量很大,超过甲烷菌的吸收利用能力,有机酸积累pH下降,是低效不稳定状态。
②负荷率适中,产酸细菌代谢产物中的有机物(有机酸)基本上能被甲烷菌及时利用,并转化为沼气,残存有机酸量仅为几百毫克/升。pH=7~7.5,呈弱碱性,是高效稳定发酵状态。
③当有机负荷率小,供给养料不足,产酸量偏少,pH>7.5是碱性发酵状态,是低效发酵状态。
Ⅲ、温度控制——发酵要求较高的温度,每去除8000mg/L的COD所产沼气,能使水温升高10℃,一般工艺设计中温消化30~35℃。
Ⅳ、pH的控制——当液料pH<6.5或高于8.0,则要调整液料pH。
pH<6.8~7,应减少有机负荷率,
pH<6.5,应停止加料,必要时加入石灰中和。
====================
- Jun 17 Fri 2011 05:10
2017Republic of Sakha薩哈共和國
2050年---科學家 :全球暖化將使環北極國家(northern rim countries, NORCs)成為經濟強權
>>美國 ,俄羅斯 ,加拿大 ,丹麥 ,挪威 ,瑞典 ,芬蘭 ,冰島 ,格陵蘭 ,西伯利亚聯邦管區
>>北极石油储量占全球13%,天然气资源占全球30% ,煤炭資源占全球9%
2050年---科學家 :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可全年通航
---西北航道=格陵蘭+加拿大北極群島+阿拉斯加北岸
---东北航道=西欧北欧港口+俄罗斯摩尔曼斯克+西伯利亚海岸+楚科奇半岛+白令海峡+日韩港口
2017年---“北方世界”旅游區
---‘北方世界’開設5個獨一無二的設施:全球猛馬象中心、‘北方馬賽克’民族園、‘永久凍土王國’、古老的城市莊園,以及設有滑雪場的室內山坡。”
2011.6.11---薩哈共和國希望與中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合作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雅库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正式改名为萨哈共和国(雅库特)。米哈伊尔·叶菲莫维奇·尼古拉耶夫成为共和国的首任总统
面積:310萬3200平方公里
陸地:楚科奇自治區(東)、馬加丹州(東/東南)、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東南)、阿穆爾州(南)、赤塔州(南)、伊爾庫茨克州(南/西南)、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西)
水域:北鄰北冰洋(包括拉普捷夫海及東西伯利亞海)。
最高點:Peak Pobeda(3,003m)或Peak Mus-Khaya(3,011m)
南北最長距離:2500公里
東西最遠距離:2000公里
人口949,280 (2002年)
行政区
萨哈共和国的行政单位划分为32个区、3个共和国附属城市、7个区附属城市、两个市内区、67个城镇、316个行政农庄。
首府
萨哈共和国的首府为雅库茨克(英文:Yakutsk;俄文:Яку́тск;雅库特语:Дьокуускай),位于勒拿河河畔,人口210,642(2002年)。
雅库茨克建立于1632年,从雅库茨克市到莫斯科距离为8468公里,市内有两个区,分别为十月区和亚拉斯拉夫斯克区。
其他城市
涅留恩格里市(英文:Neryungri;俄文:Нерюнгри),人口66,269(2002年);
奥廖克明斯克市(英文:Olekminsk;俄文:Олекминск),人口10,003人(2002年);
连斯克市(英文:Lensk;俄文:Ленск),人口24,558(2002年);
米尔内市(英文:Mirnyy;俄文:Мирный),人口39,981(2002年);
乌达奇内市(英文:Udachnyy;俄文:Удачный),人口15,698(2002年);
纽尔巴市(英文:Nyurba;俄文:Нюрба),人口10,309人(2002年)。
经济区划
萨哈共和国是远东经济区成员,经济主要以发展燃料能源工业及矿山开采业为主。萨哈共和国内有5个主要的经济区:
南部经济区——主要以金、云母、煤等资源开采,木材、木材加工,黑色金属冶金,磷灰石开采工业为主; 西部经济区——以金刚石开采和能源工业为主;
中心经济区——以天然气开采及农业为主;
东北经济区——以采金、锡、石炭和锑为主;
西北经济区——主要为农业区,主要以养鹿业和毛皮工业为主。
工业
萨哈共和国内的工业主要是开采丰富的矿产资源(金、金刚石、锡、云母、煤、锑)。此外,在雅库茨克及中心区有小型企业进行轻工业、食品工业、木材加工工业生产。在电力工业方面,大型发电站有维柳伊斯克国营发电站、雅库茨克国营发电站、丘里马斯克国营发电站、涅留恩格里国营发电站。 主要工业中心有雅库茨克、米尔内、涅尔波根、阿尔里、列恩斯克。
农业
萨哈共和国的农业主要以畜牧业、肉奶加工业、养鹿业、狩猎业和渔业为主,还有土豆种植业和蔬菜种植业。粮食作物有小麦、燕麦、大麦,这些作物产于雅库特西南地区。此外,萨哈共和国还有养马业、养兽业等(云狐、棕狐和紫貂)。
萨哈共和国是俄罗斯境内河流和湖泊最多的地区,共有大小河流70万条,湖泊80多万个。河流总长度近200万公里,水力资源藏量达7000亿千瓦。通航的河流有勒拿河(4400公里)、维柳伊河(2650公里)、阿尔丹河(2273公里)、科雷马河(2129公里)、因迪吉尔卡河(1726公里)、奥廖克马河(1436公里)、阿纳巴尔河(939公里)和亚纳河(872公里)。
萨哈共和国有4个地质带:
原始森林带(占近80%)、冻土带、森林冻土带和北极荒原带。
树木以落叶松为主(占林地面积的85%),到处可见纵树、偃松、云杉、白桦和山杨。南部地区可见西伯利亚红松,山区有西伯利亚白杨等。可采伐木材达103亿立方米。
1922年---遠東共和國從俄羅斯獨立,在蘇維埃俄羅斯與日本入侵軍之間造成了一個緩衝區。
---遠東聯邦管區是俄羅斯位於遠東的聯邦管區之一。2002年人口為702萬人,總統駐遠東地區代表是Олег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афонов。
聯邦主體 首都/行政中心
1 阿穆爾州 布拉戈維申斯克
2 猶太自治州 比羅比詹
3 堪察加邊疆區 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
4 馬加丹州 馬加丹
5 濱海邊疆區 符拉迪沃斯托克
6 薩哈共和國 雅庫茨克
7 薩哈林州 南薩哈林斯克
8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 哈巴羅夫斯克
9 楚科奇自治區 阿納德爾
====================